海边的曼切斯特:我们都曾绝望过

书影 952 字 353 阅 0 评

上周看完了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。

初听这个片名,不免让人想到英国的城市曼彻斯特,然而事实上这是一部纯正的美国片,而且是一部文艺片。

在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前三十分钟,我完全不知道这部片的走向。我们只能看到这个名叫Lee的普通中年男人,做着最普通的蓝领工人工作:修马桶、修水管、铲雪......他似乎没有家庭,收工之后就前往酒吧喝闷酒。他孤独沉默寡言,即便遇见了想和他聊天的异性,他也无动于衷,然而却又因为一个简单的事情而和他人拳脚相向。

在一次次冷静的蒙太奇切换中,我们知道了Lee的过往:他和朋友嗨到凌晨结束后发现没有啤酒了,于是就去了便利店,结果忘了在烧柴火的壁炉里放保护罩。于是三个孩子和家,付诸一炬。

他试图入狱,试图抢枪自杀,任何一种能赎罪的方式都失败了。他只能选择和侥幸生还的老婆离婚,独自一人背井离乡。

后来一通电话打破了他无聊甚至颓废的生活轨迹,医院的人通知他,他的哥哥Joe因心脏病去世,Lee放下手头的工作,驱车前往海边的曼彻斯特(Manchester By the Sea)。

出人意料的是,并没有生离死别的悲伤,也没有失去亲人的落泪。沉默是他唯一的表态。

他的哥哥立下遗嘱,希望他能成为侄子Patrick的监护人,而Patrick,这个曾经和Lee,Joe一起出海钓鱼的胖小子如今长成了16岁的英俊少年,但他绝不是以前的乖宝宝。组乐队,交女友,同时交好几个女友,都是他的日常生活。一个青春题材的副线剧情让影片平添活力,也让Lee的生活渐渐的找回失去的色彩。

倘若你以为Lee在成为Patrick的监护人后留在这个充满悔恨的曼彻斯特,跟侄子开始新的人生后,那这份鸡汤并不是那么可口。影片最后,Lee没有强行带Patrick离开曼彻斯特,Patrick在Lee的安排下到了爸爸的朋友家寄住;Lee经历了与妻子的重逢,也没能走出过去的创伤,他返回波士顿,重新回到了自己以前日复一日的生活。但是,他们之间的这一段的经历却让影片更加贴近现实,一段经历改变一个人的桥段只会在电影及小说中发生,在现实生活中,更有可能的只是轻微的改变一下航向,但却依然朝着以前的目的地前行。

看完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,我重新考量了这件事:人在面对生命无法承受之痛时,有没有权利选择不坚强?

应该有的。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面对苦难和挫折时要坚强要勇敢,要用百折不挠的精神站起来扼住命运的喉咙,却从来没人跟我们说疼了其实也是可以难过可以流泪的。

选择颓废,选择软弱,选择被命运打到半身不遂。都是我们对人生八苦的独家体验。在天壤之别的命运际遇差别里,只有自己才承载着自己的喜哀,我们有权不迎合旁观者和普世价值的期待,选择不那么政治正确的方式去面对。

痛苦必将永存,但生活还要继续,就如那个冰封严寒的海边曼彻斯特,也会有短暂的春天。

THE END
( 0 )
最后更新 2022-08-05
评论 ( 0 )
OωO
隐私评论